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的必杀技:“热情的沉默”|李序老师主播

2017-09-18 李序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心•陪伴      

欢迎来到“心理学与生活”,今天李序老师说:“沉默也是可以有深情的”



家好,上期我们聊了关于沉默的话题,以及沉默在咨询中作为一个技术的作用。但沉默,在人际关系中,在和亲人朋友相互接触中,它又不是一个技术,为什么呢?

 

上个月,我和朋友在必胜客小坐下午茶,临近桌子坐着一对母子,男孩大约8/9岁的样子,母子俩各干各的,妈妈从坐下就开始看手机,妈妈让男孩做作业,但男孩就是安静不下来站坐不定、前后左右窜来窜去,还时而跑到我们的桌子边上站着看看,淘气中也不失活泼可爱,妈妈边摆弄着手机还不时的唠叨他,让他看书老实会儿安静些,男孩似乎根本就没听见似的,该怎样还是怎样。我好奇的漂了一下这位妈妈想知道到底什么事情这么忙碌,这位妈妈只是手不停的哗啦着手机、眼睛盯着朋友圈、嘴里唠叨着儿子。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和朋友还是忍无可忍换了座位。


然后,我出于好奇观察着这对母子的动态,没过多会儿,看到两个人开始吵闹,男孩抢妈妈的手机,妈妈严厉的指责着儿子,这个场面吸引了周围的关注与不解的眼神,在然后两个人都气鼓鼓的离开了餐厅。

 

那个情景让我产生了好多的自由联想,妈妈朋友圈里的人一定特别的荣幸,因为此刻她或他们,比当下和儿子一起的时光都重要;我还想,现在他8/9岁,转眼就是18/9岁,那个时候的他,还会和这位妈妈坐在这里共度这样的一下午的时光吗?待到他28/9 的时候,和这位妈妈的关系和相处该是怎样的?我还想到,幸亏这个孩子更小的时候,没有可以随时随地的占用他妈妈的手机微信,或许能把妈妈更多的留给他“使用”。

 

在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一个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别人必要的回应,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必须有足够多的共情性反应,才能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内聚性的自体,避免其长大后感到无价值、无意义。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人类的攻击性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没有反应的环境产生的一个分解产物。”这也就是说,妈妈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领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男孩千方百计的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存在”,期待着妈妈的回应和确认,当这种确认没有被满足,当这种存在没有被“看见”的时候,母子俩的互动不断升级直至出现火药味。也就是科胡特所说的,妈妈没有反应或者说是冷漠的反应环境,激发了孩子用各种调皮和后来抢妈妈的手机等等来表达愤怒和攻击。




们还通过另一个实验看看在社会关系中他人是怎么看待“冷漠”的:


1946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被称为“热情的中心品质”实验。

他列出有关人格的七项品质,包括: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实干和谨慎,给一组被试者。同时,他给另一组被试者几乎同样的七项品质,不同的仅仅是把“热情”换成了“冷漠”。要求两组被试者对表中的人作一次详细的人格评定,阿希教授让被试着说明,表中的人可能或他们希望这两组具有几乎相同品性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其他品质。


答案出来,仅仅一个“热情”和“冷漠”的区别,具有“热情”品质的人,受到被试者的衷心喜爱,人们慷慨的用各种其它优秀的品质描述他。而那个“冷漠”代替了“热情”品质的人,遭到了被试者的敌意和仇恨,被试者把各种恶劣的品质都罗列在他的“冷漠”品质之下。

这项实验表明,在人类的品质描述中,热情和冷漠成为人类的品质的中心,它决定了一些其他相关的品质,也包含了更多有关个人的内容。因而,热情 – 冷漠被称为是中心品质。

 

我们仍然回到文章开始的时候那对母子的故事,那一时刻的妈妈对于孩子,不是沉默而是冷漠。按照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说,在那一刻孩子的心中,就像这个实验里人们对“冷漠”的品质的敌意和罗列相关的恶劣品质一样,一定唤醒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记忆里的所有“坏妈妈”表象,集此刻的妈妈于一身。


儿童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通过被接纳、回应、共情整合内心世界的好与坏,而这个整合几乎全部建构于与母亲的互动,或许还有几个重要他人的互动上,也是一个人构成内化有意义关系的过程,并且使用这些关系来调和好与坏的分裂。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妈妈也在不停的要求孩子安静,为什么是冷漠的呢,我们仔细回顾母子相处的场景。妈妈虽然有时会和孩子说话,但是说的都是自己的要求和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没有看到和回应儿子希望妈妈关注他的需要。这种对别人的需要甚至存在的忽视就是冷漠的表现。那么什么样的沉默才不是冷漠呢?设想妈妈虽然没有说话,但一直陪着儿子玩或者只是关注的注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有价值的这时候妈妈看似的“沉默”其实是饱含深情的。这样的深情不但会让孩子安静下来,而且如果总能从父母的安静的陪伴下获得这样的深情,那么孩子长大后就有充足的自信和价值感。

 

我们就这个情境来说明怎样做一个可能有时沉默,但又有能力做到深情、热情的好妈妈。在那个男孩的成长中,我相信这一刻的妈妈,只是偶然。

 

好了,最后分享一个来访者说的话:“看透生活,仍然热爱生活,这是一种能力。” 该闭嘴的时候保持沉默,而在那个时候沉默的人,如同坐在那里的神像,我们依然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的热情,因为有陪伴、有无条件的关注、有与你在一起的同在感。

曾奇峰老师说,没有深情就没有真正的深刻。

或许可以把这句话在延深一下就是:


           没有热情,就没有真正的人性



本期“心•陪伴”主播咨询师介绍



▲ 李序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督导

心方向工作室首席培训师

任司法部燕城监狱特聘心理咨询专家

国家首批认证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协会会员


【李序老师文章】

1、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有感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2、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3、这一刻,你活在哪里?——可以言说的亲情



- The End -

【扩展阅读】

1、两分钟的世界 ——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资深咨询师李序老师主播

2、七夕,你接吻了吗?

3、心理咨询中面对移情怎么办|宋光伟


【扩展学习】

心方向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实习项目培训计划(9月开班,北京)


【工作室近期活动】

心方向工作室心理咨询来访者招募(面询&视频,9月中旬截止报名)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如需预约心理咨询可点击公众号右下角查阅30位心理咨询师的简介,也欢迎添加小兰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